小学门口,爷爷接孙子,爷爷问,今天放学为什么迟了一节课?小学生说:今天幸亏校长到教室来找老师有事,要不我们还得留着挨批评呢。原来,年级数学竞赛,这个班分数落后,老师生气了,把教室门关上训话,要每个学生写“反思”,——没考好的要反思为什么做错了题,考得好的同学也要反思,为什么没起到“骨干带头作用”……10岁刚出头的娃娃,现在也会写“反思”,真有些特别了。科学大师曾叹息高校出不了“杰出人才”,可能是他不知道小学生经年累月,早就被这样的“反思”磨得没有想象力和创造人格了。有小学校长介绍,的确有些老师特别热衷让学生书面检讨或“反思”,有时还规定“不少于多少字”,四五年级的小孩子,一篇“反思”能写出五百字呢。
美国有华裔教授唱“虎妈战歌”,炫子女教育之成功,其实,在那个环境中,她的做法属“非主流”,毕竟绝大多数家庭不愿让孩子的生活暴露在公众视野; 即使有人效法,孩子受不了了,还可以躲到学校,学校会保护他。在我们中国,如果家里有虎妈狼爸,学校则有虎狼之师,孩子没处躲,只能随时随地“反思”,经常“反思”; 以后习惯了,学“规矩”了,成了“考试精”了,身上有奴性了,最后,就不得不轮到“钱学森之问”了。
该“反思”的到底是谁?学校和教师教育行为的违背常识常理,为什么不作反思?
教师能否不把学生的成绩当作私产?能不能不要用考试成绩“管控”学生?
有个小学教师在测验成绩发布后,训斥一名喜形于色的学生,说:“才考了个90分,你高兴什么?我马上就能从你试卷里再找出点毛病出来,扣掉你几分,你信不信?”学生立刻畏首畏尾,作驯服状。那种耀武扬威的场面,我也曾见过,令人齿冷心寒。也就是说,那名教师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学生的喜怒哀乐全握在他手里,而且,学生情绪低落苦恼的“时间长度”也掌握在他手里,他可以为所欲为。应试教学之所以愈演愈烈,也就在于那些该反思的人从来不会反思,也根本没有反思意识。
有家长诉苦,说教师随意让学生写“反思”,个别孩子隔三差五地写;教师明知孩子们已经写得很苦了,实在没有新词,也没有剩余时间写这种折磨人的“反思”,但教师仍然乐此不疲,因为他们看到了孩子们痛苦的表情,认为“有作用,有实效”。其中有些还是女教师,这就更令人难以接受。——需要指出,这样的表达绝非性别歧视。我以为,即使教师未必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作为母亲或未来的母亲,也应当比一般人懂得那些幼小心灵会有什么样的愿望和期待; 而当她有权力也有办法用一句话就掌握孩子一天甚至几天的情绪时,她选择以慢慢地折辱孩子的意志与自尊,这难道是一种正常的心态么?固然,母爱不可能替代教育,但缺乏母爱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教师,为人的未来工作,我们在用自己的行为创造未来。如果我们教育出来的一代人,他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发现一个人的资格、位置、职业,甚至年龄,都可以成为掌控另一些人的行为、情感和态度(甚至健康),成为可以支配另一些人的时间,驱使和命令另一些人的权力的时候,教育对社会可能会形成灾难。
所以,我总是很委婉地劝一些教师:能不能谨言慎行,庄重地对待学生,给你自己的未来留点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