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教师博文>>文章内容
丰富教师职业生涯的10个建议(唐梦娜)
发布时间:2018-10-0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唐梦娜

1.建立起专业的学习网络  

人际关系维持着人类的发展。研究表明,人际关系良好的人,他们生活得更幸福些,原因是他们所获得的人际关系发生了作用。

 

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的许多需要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得到满足的。如果人际关系不顺利,就意味着心理需要被剥夺,或满足需要的愿望受挫折,因而会产生孤立无援或被社会抛弃的感觉;反之则会因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有利于人的健康成长以及专业水平的提高。

2.学习是场马拉松

 这种观念对教学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学生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些简单的思想、想法,学生可以马上get,而另一些则需要一学年才能吸收。不断地让那些复杂的想法精炼、螺旋式升华,这样学生才有机会完全掌握它们。

3.不需要用一百万种工具和策略

想要教得好,你不需要百万种工具和策略,只要使用灵活而强大的少数几个工具就足够了。

大家都知道,现在有大量的教学工具和策略可用,但是,你不需要知道很多,使用很多,只需要几个得心应手的工具就足够了。所以,只要把几个工具用好了,就足以完成好你的教学任务。

4.要提高个性化水平

教学是一项沟通人心的工作,因此,“个性化”当然是很重要的。

但是个性化要有一定的方式方法。要尽可能像外科医生一样努力成为一名专业人士。毫无疑问,外科医生是最关心病人的。此外,他们也必须是专业的、有计划的、客观的。不然,就不会对病人有利。

而你在教学中也一样,如果不能专业而又个性化,不知道学生处于人生的什么阶段,不知道他们现在最需要什么,就成了无的放矢的个性化,不能为他们的成长助力。

5.应该让学生比你说得更多

这个很容易忘记,特别是当你有大量教学任务要完成的时候。这需要一种转变——试着关注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而不是把重点放在“教什么”上。

6.你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一切

其实教学和恋爱、结婚、赚钱或从事其他任何职业没什么不同。如果你疲惫不堪、被误导、对自己要求过高、与外界脱节或在某些关键方面与同事、同辈、老师、部门领导等不睦,就无法安心教书。请记住,拯救世界不是你的职责。每个孩子都需要不同的东西,你不可能做到各个都满足。

作为老师,你只要尝试使用那些自己能驾驭的学习模式、工具、教学策略,等等,就足够了,没必要让自己像超人一样。

7.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态度

你心里要清楚你想看到什么,所以要能在你周边的人和环境中找到想看到的东西,然后以此为动力继续前进。学校里可能充满糟糕的政策和荒谬的官僚主义。你可能无法改变其中的大部分,所以要专注于自己能改变的——这将决定你如何思考、如何做事。

学生们总是注视着你。所以,如何对待他们 (甚至是“问题学生”)?如何表现出同情心或树立责任感?你从哪里获取资源?如何定义“成功”?当你感到沮丧时,会怎么做?诸如此类,你都要作出表率。你的奉献、技艺和专业知识,学生可能不会每次都看到,但他们永远不会停止去看。

这意味着你的声音会在课堂之外延续,如果你做得好,他们会在未来几年里不断想起你。

 

8.你可能会影响他们一生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你的形象要比你本人还高大。因为你是一名教师——在他们已经很忙乱的头脑中,你的声音是最有号召力的。所以你要相应地考虑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此外,你如何定义学生,绝对会改变你对学生问题的思考、反应和教学方式。因此,要牢记自己的表率作用。

9.让学生为“现实世界”做好准备

 对学生们的愚蠢冷眼旁观?拒绝让他们重新考试?要求他们和那些合不来的学生一起完成任务?告诉他们“现实世界就是这样”?

 如果你想成功,学校应该是学生能够犯错,并允许改正的地方,应该具有跟现实世界恰恰相反的特征。

 学校应该是一个帮助他们从错误中学习的地方;一个保护他们免受伤害的地方;我们教孩子,应该用爱和成长型思维,而不是恐吓和政策。一个重要理念需要大家明确: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学生不是为学校而存在的。

如果我们想要一个更好的世界,不能继续把外面最糟糕的东西搬到课堂上来,他们是幼苗,需要呵护、浇灌、不断地修护,才能健康成长。

10.找到属于自己的东西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都必须有自己的“东西”。无论“它”是什么,都是与你的身份、目的、爱和好奇心平等的部分。无论关于学生,你的专业水平,教学内容,学习社区,还是其他的一切——在脑海里都要想清楚为什么做这些,永远不要放弃。

这些就是给你教学生涯的一点小建议。纯净自己的内心,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做好你该做的事情,无愧于自己的内心也就够了。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