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以开发学生语言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全面综合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在语言理解方面,无论听或者读,学生都能一下子抓住对方表达的主要内容,具有获取新的信息和知识的能力,通俗地说就是学生在与人交流或阅读过程中能基本听懂或读懂,并理解重点内容。第二,在语言表达方面,无论说或者写,学生都应具备运用汉语传递信息、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也就是在表达过程中能做到条理清晰,文从字顺。而所谓的概括能力是指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所读所听的内容准确表达出来的能力。这种概括能力恰恰是语文综合素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它包含着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一、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重要性
(一)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文本是段落构成的,段落是由句子构成的,而句子是由词语构成的,因此句子是词语和段落之间的桥梁。学生若能在正确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把握并概括句子所表达的主要意思,就能更加有效地提取每个段落中的关键信息,从而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更加深刻地感悟文本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二)提高学生说话写话的逻辑性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体现。学生对于文本概括的必要条件就是掌握基本句式,并且能运用基本句式简洁地表达句子或段落的主要意思,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学生理清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提高学生表达的规范性和完整性,为他们今后的说话和写话打下基础。
(三)丰富学生的表达方式和技巧
文本概括是一个语言“输入—内化—输出”的过程。每个学生对于这个过程的感知、理解和表达是不同的,因此学生在语言输入过程中需要联系自己的实际、运用已有的经验或产生的情感对文本语言进行转化,这是一个迁移、替换和创造的过程。因此,学生对文本进行概括时势必会运用不同的句式、技巧来进行信息加工,简化语言,阐明重点。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形式也会逐渐丰富起来,不在拘泥于单一的表达形式。
二、低年级学生概括能力的体现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概括能力首先体现为长句的概括能力。
(一)准确理解词意是基础
学生只有正确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才能读懂整句句子的意思,这是归纳概括句子主要内容的前提条件。
(二)掌握基本句式是关键
学生能够掌握基本句式,初步感受定语、状语、补语等修饰性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并能较为准确地抓住重点词语概括句子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
(三)发展段意概括是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把握重点,逐步由概括“一句话”到“几句话”的意思,并且不断向概括“节意”扩展,这是学生概括能力提升的一种表现。
三、低年级学生概括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难以理解概括的特性
对于文本的概括既要做到简明扼要,同时又要具有一定的完整性。低年级学生在初试概括时,往往难以抓住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和主要问题,导致概括内容过于细致具体,表达冗长繁杂,更有甚者会照书读。另一种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学生概括时太过于简单,忽视了文本中的部分重要内容,概括不全面、不完整。
(二)无法筛选和提取有效信息
当学生面对较长的句子时,他们对于句中的修饰性词语和关键性词语无法进行准确地筛选和提取,由此导致学生在概括句子时无法把握重点内容,偏离中心。
(三)不能很好地语言转换
低年级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还相对较弱,即使他们能够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在简洁地输出过程中,通常要使用自己的语言,这对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但学生往往一边思考一边概括,导致前言不搭后语,概括时语言缺少逻辑性和完整性,无法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四、培养低年级学生概括能力的基本方法
(一)基本句式法
基本句式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对基本句式的熟悉和掌握提升学生句子概括能力的一种方法。低年级的课文生动有趣,但有一些句子比较长,靠学生自己读懂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引导,例如:“这句话讲了谁?在哪里?干什么?”以此来让学生重读句子,分步回答问题,帮助学生理清句子的主要内容,最后再让学生连起来说完整以达到概括句子主要内容的目的。例如,课文《狐假虎威》一课的第八自然段出现了一句长句:“森林里的野猪啦,小鹿啦,兔子啦,看见狐狸大摇大摆地走过来,跟往常很不一样,都很纳闷。”由于二年级学生初步了解一些基本句式,因此,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边读句子边思考:文中讲了谁?他们的表现怎么样?学生在朗读句子后回答:“野兽们看见狐狸大摇大摆地走过来,都很纳闷。”这当然没错,但概括地不够简洁,学生抓不准句子所要表达的野兽们的主要表现,究其原因我发现学生对于“纳闷”一词并未理解透彻,于是在重点引导学生换词理解“纳闷”的基础上,我追问道:“能再简单点说说野兽们的表现吗?”这时,学生就明白了:“野兽很纳闷。”继而,在接下去的句子中,我尝试着让学生读读句子,说说野兽们接下来又怎么样了。学生已经能自主地概括出“野兽们撒腿就跑”。这种概括方法简单实用,特别适合刚刚接触句子的小学地年段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