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课题开题论证书
发布时间:2018-12-18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陈霞

开题论证1.jpg

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评议专家、参与人员等)

开题时间:20181218

地点:武进区城东小学知诚楼二楼队室

参与人员:杨筱艳 谢雯燕 唐文亚 陈霞  王红娟 王琴 张林亚 邵雪近

评议专家:马杭中心小学课程中心金玉主任、马杭中心小学教师中心白舜华副主任

 

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目标、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限5000字,可加页)                                                                              

 (一)概念及界定

自然成长:学生的成长应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孩子的成长应适应自然、合乎自然。本课题中的自然成长取向是指我校应顺应天性,通过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生命的生长,让生命回归教育的本真,催生出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我们着力追求积极主动、全面均衡的生命教育;追求源于本体、重于交互的主体教育;追求纯净和谐、开放灵性的生态教育;追求尊重生命、快乐成长的幸福教育。

内涵:一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即概念的内容。本课题中的学校内涵发展,是指学校在自身现有条件下,利用学校内部的资源,通过各种途径,深入挖掘和形成学校内部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机制,使学校内部进发出勃勃生机,形成学校特色,推动学校持续发展。

(二)背景与价值

1、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卢梭认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同时,他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要遵守自然规律的。裴斯泰洛奇说“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遵循它因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

2、现代教育改革的趋势

中国著名数学家杨乐在凤凰卫视的专题节目中也提到:“国内的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太急、太迫切,成才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是一个比较自然的过程。”教育之初心就是遵循教育和人的成长规律,着眼孩子们天真自然的本性,帮助、推进他们成长为其想成为的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学生,处在少年儿童的学生,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呈现较稳定的、鲜明的心智特点和生长特性。教育只有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遵循教育的本质规律,才能达成教人育心的目的。孩子的生长期也是认知发展期,而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认知风格、智慧水平、思维方式、兴趣爱好有鲜明特征。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办好每一所学校是提高质量的根本,教好每一个学生是育人为本的目标。

3、学生发展的需要

自从“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种商业广告成为教育口号后,教育就进入快进档,驶入快车道,逐步趋向功利化、速成化和盲目化。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使命感,父母不惜一切代价对孩子进行教育投资,希望孩子能接受最优质教育后出类拔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育人理想鞭策家长把孩子送进各种培训班,进行所谓的兴趣培养,特长发掘,人才塑造。不顾孩子的天性,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的教育就是南辕北辙、拔苗助长。孩子的成长是自然的、生态的、绿色的,教育孩子就像种植禾苗,给予它阳光、水分和养料,让它自己成长。

4、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形成改革特色的需要。

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位于常州城郊武进高新北区区贺北社区,现有班级18个,教师50名,学生近900人。20147月独立建制,学校的特色是环境教育,是常州市绿色学校、江苏省绿色学校、武进区环境教育特色学校,常州市优秀科普基地,国土资源部科普教育基地。90%以上的学生是外来流动儿童,多数学生父母受教育水平较低,学校缺编严重,在编在职的公办教师严重不足,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认识到这远远不能满足教师和学生对教育的要求,学校亟须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办学品位、提升教育的内涵,不仅在环境上,更重要的是在办学理念上打造自己的特色,丰富学校内涵,促进学校发展,让孩子的童年在校园中自然快乐成长。

(三)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实践,打造以“自然成长”为核心理念,以校训“诚、晓”为思想底蕴的学校文化系统,用可持续发展理念作指导进行绿色管理和服务工作,保持学校持续发展的潜力。

(2)通过研究实践,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构建诚晓课程体系,建设基于本校学生实际的自然 、灵动的绿色课堂,培养一支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仁爱之心、博学善教的幸福教师队伍。

(3)通过研究实践,形成以“五色活动”为载体具有我校特色的的无形德育,把学生培养成为乐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担当的诚晓少年。

(4)通过研究实践,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自然成长取向的学校内涵发展的策略。

2.研究内容:

(1)关于自然成长取向和学校内涵的发展的基本含义、基本理念以及相互关系的文献研究。

通过文献研究,进一步明确自然成长取向的基本理念、基本特征和实践原则;进一步明确学校内涵发展的基本含义、教育学的意义,以统领全校进行自然成长取向的学校内涵发展的策略研究。

(2)基于自然成长取向理念,打造以“自然成长”为核心理念,以校训“诚、晓”为思想底蕴的学校文化系统的研究。

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追求品位”的总体思路,以“自然成长”为核心理念,以校训“诚、晓”为思想底蕴,以优化、美化校园为重点,积极营造物质与精神浑为一体的“自然成长文化场”,从而唤醒生命自觉,激活创造潜能,打造以物质文化为外壳、制度文化为支柱、精神文化为核心、活动文化为延伸的学校文化系统。

(3)基于自然成长取向理念,构建诚晓课程体系和建设基于本校学生实际的绿色课堂的研究。

总结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经验和成果,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构建起新一轮与国家课程相匹配、体现学校办学理念、落实培养目标、支持特色培育、激发学生健康成长的诚晓校本课程体系;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在办学理念的引领下结合文化建设,进一步以打造绿色课堂为重点,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式,着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4)基于自然成长取向理念,培养博学 善教的幸福教师的研究。

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仁爱之心、博学善教的幸福教师队伍,制定并完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加大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为他们搭建平台,发挥他们更大的作用。增强教师教学自主权,建立更加完善的教师激励评价机制,提供不同的学习方式支持教师发展,让教师获得更多幸福感。

(5)基于自然成长取向理念,形成渗透、成长的无形德育的研究

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根据办学目标,结合学校文化建设,以打造“无形德育”为重点,以“五色活动”为载体,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教育人,积极研究探索一条切实有效的学校德育之径,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快乐成长。

(6)基于自然成长取向理念,建立绿色管理和服务体系的研究

用可持续发展理念作指导,立足学校长远发展来组织和实施学校当前的各项工作,保持学校持续发展潜力的管理。绿色学校管理服务以规范为基础、以情感为纽带、以合作为方法,强调以人为本,着眼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各项管理做到精细化。

(7)基于自然成长取向理念,完善丰富城小师生各项评价体的研究。

继续改革学生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多元评价和质性评价,从儿童的视角把握评价尺度,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进一步制定和完善骨干教师培养、选拨和考核机制,建立骨干教师档案,进一步完善城东小学岗位聘任制等教师管理制度,实施评聘分离、竞争上岗、多劳多得、优劳优酬。

(四)借鉴与创新

1.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柳宗元在他的名篇《种树郭橐驼传》中提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即真正地顺乎或按照树木生长的客观规律来种树。这何尝不是在讲教育呢?按学生发展规律来实施教育,学生是整体的人,有学习的能力、探究的欲望、创新的潜能、独立的个性,有着灵性与本性。外在的教育由于学生的灵性而发生作用,外在的教育与学生的天性得以统一,在统一的过程中学生自由、生动、健康的发展。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工业和农业最大的不同在于,工业可以是快节奏的、大容量的、流水线的、批量出产的,而农业则是有季节的、有时令的、有成长规律的,是需要播种、施肥、除草、喷药的,是需要土壤、水分、阳光和等待的,它是一个慢的过程。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要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人格等获得全面发展。学习需要产生内在反应、情感等。学习应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下进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自动自发地参与到学习中。

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理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认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是把丰富的精神生活、纯洁的道德、健全的体格和谐结合在一起,是高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融为一体的人。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把学校教育有机整合,成为相互渗透的统一整体。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存在着多种智力潜能,教育的根本功能是:通过多元化教育,帮助学生成为有效的学习者,运用智能强项自主选择合作交流,主动探究。开发学生的潜能,完善人的素质结构,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实现人的个性化发展。

素质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是促进人的素质发展的活动。人的素质包括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等。教育要科学地促进人的各项素质持续、和谐地、全面地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

儿童中心理论认为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生长,就是理想所在。“以儿童为中心”,体现在教育过程,它要求教师应考虑儿童的个性特征,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他们的特长,尊重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做中学“是杜威教学理论的基本指导思想。

2.本课题可能的创新之处

国内外一些已有成果和经验可以借鉴,但无法照搬和复制。本课题以本校实际为出发点,以“让生命自然成长 ,为幸福未来奠基”理念的诚晓文化引领航向,通过本校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通过个性化的创新管理及精细化实施,形成自己的特色及优势,积淀厚实的校园文化底蕴,全面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及素质的不断提高,从而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使其保持强大生命潜力。

(五)思路与方法

1.基本思路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1)加强组织领导。本课题不只是一项学术研究,更是本校推动内涵发展的行政工作。将一方面选择科研骨干组建课题核心研究小组,具体负责理论研究、编制方案、专业培训、示范引领和总结提炼。另一方面将加强行政推进,根据设定的研究内容,分工到相关处室,制定计划,落实责任,带领全体语文教师积极行动。

(2)加强研究策划。以课题核心组为主体,在文献研究、经验总结、专题研讨的基础上,在基于幸福教育理念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目标引领下,分工研究制定本校的《学生素质培养目标》《深化教学改革、构建灵动课堂行动计划》《课程建设纲要》《学生素质发展评价方案》等具体的实施方案。

(3)加强专业引领。组织课题组成员、邀请有关专家,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全体教师的专业培训和业务指导,帮助广大教师明确改革目标,提高思想认识,掌握操作方法,引领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行动,勇于创新。

(4)加强实践探索。积极付诸行动,根据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落实,组织和指导教师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革创新。

(5)加强总结提炼。及时总结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成果与经验,包括学校实施幸福教育、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的整体的经验与成果,也包括引领教师及时总结提炼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中形成的认识和经验,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展示交流活动。

2.研究方法

根据上述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本课题将采用如下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查阅与该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资料,及时进行分析、整理,并接纳和运用新的相关信息,确保课题研究的正确方向。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分析研究他人的研究成果、实践经验。

2行动研究。运用这一方法适时调整计划,在具体实践中学习研究、创新创生,不断探索。将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加强指导,重视考核,确保真正付诸行动,不断观察、反思,逐步推进研究,总结有关变量的属性,并在行动中不断完善和提高。

3调查研究。通过问卷、座谈等多种调查形式,了解师生的实际需求、现有基础等及课题研究在实践中是否科学恰当等问题,为研究提供依据和支撑。

4经验总结。通过对课题研究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

(六)过程与计划

本课题计划三年时间完成,根据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将分下列4个阶段展开。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8年2月—3月)。学习有关理论,起草课题设计,成立研究组织,构建研究网络。

第二阶段,理论研究阶段(2018年4月—6月)。课题核心组和各学科研究小组,对自然成长取向的含义、理念、价值意义等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开展广泛的实践观察,在这基础上分工负责,研究制定的实施意见。并邀请有关专家对学校内涵发展的策略实施意见进行研讨论证。同时分批分层组织相课题组成员开展专业培训活动。

第三阶段,实践研究阶段(2018年7月—2021年3月)。组织各研究组付诸行动,根据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实验,在实践过程中继续开展理论研究,对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经验进行理论分析,总结提炼,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理论研究,修正原定方案。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21年4月—6月)。对本课题研究过程、研究成果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形成完整的文本材料,既做好结题鉴定准备工作,又在本校、本区域宣传推广。

(七)预期研究成果

1.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2.形成自然成长取向的学校内涵发展的策略,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3.学校、教师、学生研究成果。  

(八)保障条件

   1、学校积极支持。通过教师自主申请、与学校领导协商等途径,确定了研究人员,组建研究领导小组、研究指导小组和实验教师队伍。学校无论是物质和精神上都给予课题组大力的支持,使研究工作顺利开展。

   2、优秀研究团队。课题主持人是学校校长,副校长,有着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实践水平,撰写的课题中期评估报告、结题报告分获全国优秀奖,并且具有较高的指导水平,与校内优秀教师组成了研究共同体,成为课题核心内容的研究的中坚力量。参与本课题研究的课题核心成员中都是学校管理一线的中层领导和青年骨干教师,十二五期间参与了国家级、区各级课题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同时具备较扎实的科学专业理论水平,教学实绩优秀,认真积极、勤于钻研,善于反思,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正逐步向科研型教师迈进,多篇论文发表或获奖。

3、约请专家指导。我们将积极邀请市、区教科研部门的专家,为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专业引领、指点课题研究方法、指导课程开发等。

   4、保证研究时间。课题组每1个月进行沙龙或课题研讨活动,保障研究的正常进行。课题研究已建立专门的课题网站,使研究教师都有路径进入,共同交流、反思,记录研究成果,不断调整研究思路。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