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 机 听 课 记 录 表
年级、班级 | 五(1)班 | 听课时间 | 20118.11.19 | ||||||||||
执教者 | 张林亚 | 性别 | 女 | 教龄 | 21 | 职务、职称 | 一级教师 | ||||||
科目 | 语文 | 章节、课时 | 清平乐 村居 | ||||||||||
评 价 指 标 | |||||||||||||
教学 目标 | 1.知识目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 ||||||||||||
教学 内容 教学 策略 与 方法 | 通过语言文字去了解画面的美,感受诗人的喜悦之情。 | ||||||||||||
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 |||||||||||||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的热爱。 | |||||||||||||
引导学生想象说一说冰花的其他形态。 | |||||||||||||
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 | |||||||||||||
教学效果 | 学生获得的基础知识扎实,获得学习经典文学的方法。 | ||||||||||||
文中情境的再现是一种强调学生自身情感体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融入文本。 | |||||||||||||
教师 素养 | 正确把握知识、思想和方法,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 ||||||||||||
内容纷呈,教法灵动,层次分明,从容淡定。 | |||||||||||||
课堂中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设计应用适时适度,操作规范熟练。 | |||||||||||||
语言准确、有感染力,板书工整、合理 | |||||||||||||
教 学 过 程
| 一、对诗热身,导入新课 师:指题: 居是什么意思呢?农村生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释题 1、师:在宋代诗人辛弃疾眼里的农村生活是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一首词——“清平乐 村居” (指名读:正音yuè) 2、词有各种格式,每一种格式有一个名称,这就是词牌名,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有的词只有词牌名,没有题目,就像《水调歌头》,所以,我们就把词的第一行作为题目。 3、再读题目:词牌名和题目之间留意停顿。 4、出示词:(引导学生看词)你再仔细地看看这首词,与我们平常学过的古诗有什么不同? 三、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1、我们就来读一读这首词,看看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什么样的。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把每个字读正确了,读响亮了。哪个字读音没有把握的,自己先想办法解决。 2、(1)多音字教学:“剥”的读音:bāo,到底多什么?(出示)如“剥花生、剥桔子”,在这去掉莲蓬的皮,叫什么?(剥莲蓬)把这个词读两遍,放在句子里再读。 (2)押韵教学。 3、再读课文 四、联系画面,品悟词意。 (一)读着读着,你觉得有不理解的字或者句子吗? “白发谁家翁媪” 1、老公公、老婆婆2、追问:这里的“翁媪”是什么关系啊?好,一起把这个词读一遍。 “醉里吴音相媚好” 吴音:(1)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时正在江西省,这个地方在三国时期归吴国,所以称当地方言为吴音。这里就是指老两口在用吴地的方言说话,而词人辛弃疾是山东人,听到吴侬软语,觉得分外悦耳。(2)我们常州古代也是吴地。所以我们说的音也叫? “相媚好”: 我们先看看这个“媚”字。女人的眉毛好看吗? 2、这一对老公公和老婆婆喝了一点酒,稍微有一点醉意的时候,他们用吴侬软语聊着天,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 指导朗读:让我们再读这句话,读出老两口的恩爱、和美。评:好一幅“屋前闲聊图” 青青草:为什么用两个青?多个字,我们的理解就更丰富了。(绿草如茵) 这句向我们描述了乡村的自然景色。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景色?能完整地看图描述一下吗? 指导朗读:多美的“青草茅舍图”啊,能用自己的朗读把这种美景读出来吗? 引导:老两口就在这样的茅屋前闲聊着。词中除了老两口,还有他们的三个儿子。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三个儿子身上。 ■ 大儿锄豆溪东 大儿在干什么?古诗词的语言跟我们平时的表达习惯不一样,大儿子真正锄的应该是豆田里的草。你想到了哪句诗?想象一下,大儿子在溪东锄豆那是怎样的场景?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你能像老师一样来概括一下吗?(溪东锄豆图) 这么热、这么累,为什么大儿子不叫他父母来锄呢?(懂事勤劳) ■中儿正织鸡笼 “中儿”就是二儿子。他织了鸡笼干什么?他一边织一边可能还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把画面概括成小标题:编织鸡笼图) 你会怎样夸这两个儿子?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描述:虽然说大儿子和二儿子勤劳懂事,令人喜欢,不过作者说最喜欢的还是小儿子。小儿子在哪呢?“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小儿就在溪头莲蓬处。”你们看,眼下正是夏天,我们看到了一溪的荷花,不由想起杨万里的——莲子成熟了就可以剥下来吃了。小儿子正在剥莲蓬呢! “无赖”在现在是什么意思?(举个例子说明)。 2、作者怎么会最喜欢无赖啊? (1)那么这个“无赖”到底作何理解?不着急!看下阙,老师告诉你,这四行是从别人那里化用过来的。(出示)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生齐读) 师:你现在有什么发现吗?这里的“无赖”跟《相逢行》当中的哪一个词意思相近? 师:想一想小儿剥莲蓬时还可能会有哪些动作?你的眼前又出现了——卧剥莲蓬图 (2)这样的小儿,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他?所以这里的无赖是形容小儿—— 三、选诗眼,体验词境。 选诗眼:师:同学们把村居图读活了,如果请你用这首词中的一个字表达你此时的感受,你会选哪个字? 1、“喜”:是呀!这一家人生活得其乐融融,真是一幅乡村喜居图啊! 2、“醉”:(1)是啊,面对这山清水秀的田园美景,翁媪怎能不醉?享受这温馨、惬意的天伦之乐与美好的生活,他们又如何不醉? 酒不醉人人自醉。 (2)其实,有一个人也醉了?他是谁呢?他又为何而醉呢?我们来浏览了一段资料后就能体会诗人这种感情了。看到这里的百姓安居乐业,想到北方的战火,诗人不由得会怎么想? 四、延伸课外 1、辛弃疾的很多词中都有这一个“醉”字,比如这首,这是辛弃疾同时期的作品,(出示《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词,)听。 2、学到这,问一个问题,辛弃疾最想做的是写词吗?他最想——可是,壮志未酬,报国无门,他此时的醉不是喜,而是—— 这个“醉”字藏着词人的“悲和愁”。 3、辛弃疾的很多词中都有这一个“醉”字,据粗略统计,他的词先后出现145个醉字,每个醉字后面都有不同的深意。有的诗,有的词,需要我们用一辈子去读,去理解的,比如这一首《清平乐?村居》。等我们长大以后再去读,可能你会有不一样的理解与感受。 五、总结课堂,延伸课文。 诵读练习册上辛弃疾的《书江西造口壁》,也可以去欣赏《辛稼秆词集》《两宋风云?金戈铁马之辛弃疾》(百家讲坛) 请同学们根据今天的学习,将《清平乐村居》改写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可添加古诗背景、细节(如画面的其它情景、翁媪的对话等)并作进一步的创造性发挥,但必须准确地写出词本身的故事和词中的景物。字数不限,但要努力写清楚、写漂亮。 | ||||||||||||
总体 评价 | 张老师以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吸引了学生,在读,品,赏,悟中,带领学生融入情境,会其意,悟其情。时读时诵,让学生既体会到了古诗词的韵味,又领略到了古诗词的意境美;同时又十分注重拓展与延伸,引领学生不断挖掘诗词背后的深意,使学生从文字中触摸到了诗人内心的喜怒哀乐。课堂上精彩不断,高潮迭起,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