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不该遗忘的素质
每次培训,总有那么一堂课是讲讲教师道德素养的,但是老师们最不感兴趣的往往是这堂课,我也是深有同感的。不是说讲课者水平不高,也不是说讲的内容不重要,就觉得但凭一节课或者几堂课就能够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了吗?师德,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做出来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我们总是忙于如何发展自身的专业能力、提高课堂质量,根本不去重视最基本的道德素养的提升。换言之,经常倡导要师德教育,但是,师德,却是一种被遗忘了的素质。
这次培训也不例外,简短的开场白后,直接进入正题。跟以往不一样的是,老师从古汉语的造字法谈“道”和“德”的意义,提出了道德的概念及本质,并且从历史发展角度解读了道德所经历的过程以及在今天的现实意义。由此也触发了我对语文教学中学生容易写别字、错字的思考。我们是否也可以尝试着从汉字本身的结构、意义去让学生理解、记忆生字词呢?目前带字典、词典进教室的学生已经很少了,能够时常翻翻字典、词典的学生就更少了。学生总是等待着老师去为他们注音、辨别含义,主动探究学习的欲望在逐渐丧失。我们自己在翻翻这些工具书的时候,是否也应该让学生自己去翻阅呢?适当的时候是否也讲讲古汉语的博大精深呢?师德不是一句口号,在我们教学中照样可以渗透、体现。
现在我开始有点明白了,师德和教学是密不可分的。我们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渗透着教师个人的道德素养。对报刊杂志中经常提到的“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师德水平也是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满意不满意的一个重要标尺,更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需要”这话有点认同了。在这些天的上课过程中,徐老师的年纪应该是最大的,但是他的精神状态却是最好的,准备是最充分的,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唯一一位用课件与写板书相结合的老师。尽管这些都是细微的,但是也足以证明了徐老师本身就是师德的典范。在如今这个缺乏高尚品格的社会里,或许优秀的教师不一定是师德高尚的教师,但是师德高尚的教师肯定是优秀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