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怎样来培养学生的爱心,让学生成为有温度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爱心
对于教师来说,重要的不是评价孩子的爱心,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孩子的爱心,从而放大并培养孩子的爱心。在日常生活中,我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挖掘可以进行爱心教育的资源。如带班内小朋友视频问候生病在家的小朋友;扶起摔倒的小朋友并带受伤的小朋友去医务室;和班内处于弱势、内向的小朋友一起做游戏;安慰伤心的小朋友并帮助他解决事情;日行一善等,在这些小事的潜移默化的渗透中逐渐萌发爱心,体验奉献爱心带来的快乐,学会关心同伴。
在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爱心
学校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是有时我仅注重了对孩子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却忽略了教学活动本身对培养孩子爱心的重要作用,失去了教育的良好契机,比如让孩子互相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交流和交往,在活动中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唤起其具体的情绪情感,既能体验到游戏活动的乐趣,又能得到爱的教育。在语文课中,我引用儿童文学故事对孩子进行感化教育,通过教师的讲述、提问和师生共同参与讨论,让孩子理解和接受。如《孔融让梨》、《游子吟》、《陈毅探母》等课文和名言,让孩子以作品中的形象为榜样,从中也让孩子识别父母、长辈的爱心和抚养的艰难,工作的辛苦,教孩子要体谅并帮助父母作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对亲人、同伴给予关爱。
3、和家长一道培育孩子的爱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在他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的家长普遍更重视学习成绩,而忽视对孩子进行品德爱心的培养。有些家长怕孩子吃亏,受人欺,对孩子消极引导,如“他打你,你也打他”;有部分家长自身缺乏同情心,给孩子负面影响;又有部分家长只知道给孩子爱,而不教孩子如何去关爱和帮助别人。这些因素造成了大多数孩子在关爱方面表现较差。因此,要转变家长观念,引起家长高度重视,使他们认识到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同时要注意随时利用身边的小事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家长认识到,只重视知识教育和智力开发是不行的,要对孩子进行良好的社会性教育,使他们从小善良,对人关心、体贴。这样不仅能使孩子终身受益,而且有助于家庭生活幸福,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我麻烦谁去帮我拿个东西,立马很多人回应;我说借个东西给某某,立马很多人伸出援助之手;我一愁眉苦脸,小朋友们察言观色,立马管好自己。我每天的水杯里都有开水,至于是哪个小朋友倒的,我至今没有找到答案。我关爱着他们,他们温暖了我,爱心就这样互相传染开了。
要成功,先成人。总之,让爱在孩子心田发芽,茁壮成长,为写好大写的人的捺打下基础,这也为他们将来成为有爱心的品德高尚的社会成员打下坚实的基础。我绝不想看见将来那些不善待老人的、不孝敬父母的、不尊重他人的是我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