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坐井观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两个生字,理解“坐井观天、井沿、无边无际”等词语的意思。
2、以学为主,通过教师启发与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故事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3、能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懂得学习、做事要眼界开阔,不能目光短浅,所见有限。
教学重点:
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在朗读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难点:
懂得人要开阔眼界,不能像井底之蛙,目光短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各准备一张白纸。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创设情境
1、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看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新朋友是谁?(出示“青蛙”和“小鸟”图)
2、师随机板书课题:坐井观天 ,老师简笔画“井”,学生认识“井”。是谁坐在井里?
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坐井观天这则寓言故事。
3、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并在课文中画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师巡视指导认读。
2、师在课件上整理出学生不认识的字词。(同学也可以当小老师指正。)
“沿”—井沿,你知道井沿是哪儿吗?到黑板上指出来,把小鸟贴在井沿上。(井沿就是井边)扩词:碗沿、河沿
“ 际”—无边无际,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通过查字典理解)(没有边际。)
3、再读课文。这篇课文分为几个自然段?标出序号。
三、 理解课文,朗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是讲青蛙和小鸟为一件什么事争论?(天到底有多大?)小鸟认为----青蛙认为-----(板书)
2.师范读(第二至第七自然段),思考:小鸟和青蛙一共进行了几次对话? (3次对话)
3.老师指导朗读第一段。“坐”“飞”“落”强调性重音
4、过渡:青蛙和小鸟见面了,于是他们聊了起来,谁愿意扮演他们,学着他们的样子进行第一次对话,分角色读第一次对话。(课件)
师问:(一百多里)有多远?你能说出来吗?
5.分角色读第二次对话,思考。
(1)青蛙说小鸟“别说大话了”,这里的“大话”指什么 ?(指小鸟说的“飞了一百多里”,青蛙不相信。)“别说”读出不相信的语气。
(2)青蛙认为天有多大?它为什么这样认为?(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因为它住在井里,只看到过井口那么大的天。两个“那么”充满嘲笑的语气。)
(3)小鸟同意青蛙的看法吗?(不同意。)为什么?理解“无边无际”
带学生体验:说说你看到的天有多大?用纸卷成纸筒再去看天,这时你看到的天有多大?(出示课件:大海)
“弄错”肯定性重音,否定了青蛙的说法,“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用劝告的语气。
(4)小组分角色再读第二次对话。(一人引读,两人对话,一人担任评委。)
6、分角色读第三次对话,边读边想;小鸟和青蛙都是笑着说的,他们俩的笑各有什么含义?
(1)小组合作学习。先分角色朗读,再讨论上面的问题。
(2)朗读对话,读出适当的语气。(青蛙的话要读出傲慢、自信的语气,表现出自以为是的心理状态。小鸟的话要读出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的语气,表现出实事求是的诚恳态度。)
四、 读文悟理,揭示寓意。
1、谁来说说小鸟和青蛙哪个的看法对呢?
2、青蛙为什么会说错了呢?小鸟又为什么会说对了呢?
因为小鸟飞的地方多,见识广。小鸟飞了这么多的地方,还是没有见到天的边在哪儿。那青蛙为什么又会错了呢?可以做了小实验。(卷起白纸,看看——)“管中窥豹”.
小结:同学们说的这些,我们知道了青蛙为什么错了,就因为他生活的范围小,看到的东西少,见识就少,又不相信别人,自以为是,连天大得很这样的简单问题都弄错了。
五、反思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哪个小朋友能解答一下“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
师总结:这篇课文让我们明白了思考问题和认识事物要眼界开阔,老师希望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多用眼睛去看一看,并且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努力成为见多识广的人,可千万别像青蛙那样坐井观天。
六、指导写字
1、重点指导:“沿”,右上不要写成“几”
“蛙”右边是两个土,两竖不能连起来。
2、教师范写。
3、学生在田字格里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七、拓展延伸 (作业)
1、讨论:如果有一天,青蛙听了小鸟的劝告,跳出井口,会看到些什么?它会说些什么?说一说,写一写。( 他们的对话。)2、画一画:青蛙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
板书设计
12.坐井观天
小鸟(图) 无边无际 (见多识广 )
天有多大?
青蛙(图) 井口那么大 ( 目光短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