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四位教师进行了同课异构的展示活动。在此次活动中有思维的碰撞、心灵的互动,更有两地对教材的不同诠释。四位教师风格迥异,朱争燕老师的热情;俞安娜老师的淡定;龙新花老师的温婉;王迎芬老师的活泼,她们都上出了自己应有的水平与风格。我主要谈谈四年级的课,在这两节课中都是融生活于对话教学中。
1.悬念设置,激发求知欲
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悬念,从“悬”中印发学生的期待心理,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扣人心弦的悬念设置,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课堂。
(1)在导入环节设置悬念
在导入环节设置悬念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在A. Let’s talk中出示bag,让学生猜猜里面有什么?逐步引出,设置悬疑。A big ,big,bag .What’s in the bag?A big, big ball, What’s in the ball? A big, big house. What’s in the house? A big, big cat. Meow!通过悬疑引入,编成chant,深受学生喜欢。
课中设置悬念,有助于教学的推进。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在A. Let’s talk中,询问Where is the cat? Is she in the …? No, she isn’t./Yes, she is.这样一步步推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文本的认识。
2.巧设生活化情景,突破难点
在《新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也深切体会到:英语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支点、以交际为目的,创造生活化的课堂,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学生的体验,引起学生的共鸣,突破难点,享受学习的乐趣。在My home 教学中教师设计层层递进的形式,突破难点Is she …?教学,不仅学会一般疑问句的朗读,也学会了运用。只有把句子放入具体的语境中学生才能更好地运用与操练。一教师利用猫的活动性,设置了不同的情境,并提问Is she in the…?然后引申到生活中,在寻找小婴儿中运用句型,突破难点。小组合作问答式、生活化情景的创设,为突破难点找到了方向。
3.文本再构,联系生活
文本再构有利于学生的语篇学习、整体学习,它需要教师认真备与教材有关联的知识点;挖掘教材内涵,适时补充社会上的热点话题,整合文本,从整体上把握语篇的内容和功能,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学习的有效性,运用高效扎实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训练学生,使学生真正能够理解课文,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为学生营造一座座知识的宝库。文本再构以教材为本却又不拘泥于教材,结合实际,帮助学生全面、深层次理解文本,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思维能力,达到语言输出的目的。文本再构的实施可以帮助学生吸收英语语言材料、扩大词汇量和增加语言知识,也能让学生认识学习英语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在小组合作中,借助图片,学生有话可说,真实有效。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运用英语,兴趣盎然。再构文本,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景中拓展所学。
4.培养文化意识,增进对各地的了解
学习英语的目的,除了运用,还有增进对世界各地文化的了解。在A对话中,一直用she,在这里就可以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外国人喜欢养宠物,生活中把小动物当成家里的一个成员,所以对话中说到cat的时候用到了人称“she”,而不用“it”。
总之,通过此次学习,有思、有感、有悟,收获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