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 机 听 课 记 录 表
年级、班级 | 四(3) | 听课时间 | 2018.6.21 | ||||||||||
执教者 | 胡佳 | 性别 | 女 | 教龄 | 5 | 职务、职称 | |||||||
科目 | 语文 | 章节、课时 |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
评 价 指 标 | |||||||||||||
教学 目标 | 1.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并感受樟树的特点,感悟作者的写法。2.初步体会文中关联词的表达效果,学习用关联词造句。 3.体会作者及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 | ||||||||||||
教学 内容 教学 策略 与 方法 | 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突出重点,难易适度,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 | ||||||||||||
围绕目标创设灵活的、有助于学生学习情境、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开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 |||||||||||||
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指导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实效性。 | |||||||||||||
学生认真参与学习、评价活动,积极思维,敢于表达和质疑。 | |||||||||||||
根据教学实际选用恰当的教法,为学生的学习设计并提供合理的学习资源。 | |||||||||||||
教学效果 | 学生获得的基础知识扎实,在学会学习和解决问题方面形成一些基本策略和能力 | ||||||||||||
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相应的发展。 | |||||||||||||
教师 素养 | 正确把握学科的知识、思想和方法,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 ||||||||||||
有较为丰富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有教改创新精神,有独特良好的教学风格。 | |||||||||||||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设计应用适时适度,操作规范熟练。 | |||||||||||||
语言准确、有感染力,板书工整、合理 | |||||||||||||
教 学 过 程
| 一、整体感知,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上海宋庆龄故居庭院里的两棵樟树。从1949起,宋庆龄就住在这里,当周恩来劝宋庆龄搬家时,宋庆龄不肯,她说————引读(出示) 二、品读第四自然段,感受樟树的外形特点 1.这究竟是两棵怎样的樟树,让宋庆龄如此舍不得呢?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第四小节,看看这两棵樟树长什么样?(自由读) 2.作者用了一个词写出了樟树给人的总体印象,找出来。(出示“蓬蓬勃勃”) 3.那么第四小节又是通过哪几个方面写出樟树的蓬蓬勃勃的呢?找到原句,读出来。 三、品读第五自然段,感受樟树的内在品质 1.同学们,宋庆龄奶奶仅仅是因为樟树外形美丽而喜欢它们的吗?这还是两棵怎样的樟树呢?(出示)请自由读一读课文第五小节。 四、人物建立联系,了解“借物喻人” 五、总结全文(对照板书)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是因为它们外形——,还因为它们内在的——。人们看到樟树,就想起了树的主人。和樟树合影,就好像在和宋庆龄合影一样,来表达他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让我们永远记住(读题)。 六、作业 | ||||||||||||
总体 评价 | 从总体情况来看,本节课结构较合理,环节紧凑,完成了教学任务。整节课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始终在思考、交流。老师做到了一个引导者的身份,给学生留出了思考交流的空间和时间。庄老师的评价比较及时,具有多元化和多样化的特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