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标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教学研讨>>文章内容
正比例和反比例
发布时间:2018-06-2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蒋婷

教学内容:  P56页的例1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让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量的特点,加深对正比例量的理解。

教学难点:能跟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谁来说说你知道哪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引导回顾:
1)速度  时间  路程
2)单价  数量  总价 
3)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
引入:这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二、引导探究,由表及里

(一)教学例1,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1.谈话引出例1的表格。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

1

2

3

4

5

6

……

路程(千米)

80

160

240

320

400

480

……

在让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探究:

1行驶的时间和路程有关系吗?

2行驶的时间是怎样随着路程的变化而变化的?

3行驶的时间和路程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学生探究第3个问题时,教师可进行适当的引导,如引导学生写出几组路程和时间对应的比,并要求学生求出比值。)

2.引导学生交流并聚焦以下内容:

1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2时间扩大、路程也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缩小

3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总是一定的,也就是“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板书关系式)。

3.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给予具体说明: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我们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正比例(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4.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表中路程和时间成什么关系。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数学概念的来源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是直接从实际经验中概括得出;二是在原有的初级概念基础上通过新旧概念的相互作用而获得。正比例概念的形成属于前者,因此例1的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表格,让学生通过对表中数据的观察和分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本环节先让学生观察例题中的表格,说一说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量;接着用三个引探性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活动中发现路程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趋势;最后,聚焦、明晰这两种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特点。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经历正比例概念的形成过程。

(二)自主棵究,尝试归纳

出示例2: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的速度和所用时间如下表,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

速度(千米/时)

40

60

80

100

120

……

时间(时)

30

20

15

12

10

……

1.出示供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

(1)当速度变化时,时间是否也随着变化?

(2)这种变化与例1中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不同?

(3)速度和时间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2.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交流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特点:

(1)速度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速度变化,时间也随着变化

(2)2中两种量的变化规律是: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反而缩小

(3)速度和时间的变化规律是它们的乘积一定,可以表示为“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板书关系式)。

3.在发现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让学生仿照正比例的意义,尝试归纳反比例的意义,引出反比例概念(板书“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从生活原型中逐步抽象,从已有概念中衍生,从数学概念的学习中迁移等,都是建构数学概念的有效方法。有了学习正比例的基础,反比例意义的学习应更加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本环节除了让学生发现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还让学生仿照正比例的意义,尝试归纳反比例的意义。这样能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经历反比例概念的形成过程。

(三)对比究,把握本质规律

1.将例1、例2教学时探究发现的内容用多媒体呈现出来,揭示正比例、反比例的内涵本质。

多媒体呈现:

1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 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2.探究活动。

(1)让学生仿照例1完成教材第62页“试一试” (题略),仿照例2完成教材第65页“试一试”(题略)。

(2)引导学生将成正比例的量与成反比例的量进行对比探究,找出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1中路程和时间相依互变,速度不变,例2中速度和时间相依互变,路程不变,这样的对比有利于学生从变中看到不变;例1中速度是不变量,例2中路程是不变量, 同样都有不变量,例1中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而例2中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这样的对比有利于学生从不变中看到变。变与不变关键要抓住本质——“比值一定”还是“积一定”。对比探究活动旨在让学生把握概念内在的联系与区别,形成正比例、反比例概念的认知结构。

(3)引导学生尝试用字母表达式对正比例的意义和反比例的意义进行抽象概括。

启发学生思考:

①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②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反比例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系式“正比例y/x=k (一定)”,“反比例x×y=k(一定)”。

概念符号化在概念教学中很重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符号感主要表现之一是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学生概念形成的主要过程为:感知具体对象阶段、尝试建立表象阶段、抽象本质属性阶段、符号表征阶段、概念运用阶段。在符号表征阶段,学生尝试用语言或符号对同类对象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本阶段教学是概念符号表征阶段,在这个阶段之前,学生对正比例、反比例的本质属性及特征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开始尝试用符号对正比例、反比例进行概括。“y/x=k (一定)”,“x×y=k(一定)”,是对正比例、反比例意义的抽象表达,是揭示正比例、反比例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

3.组织对比性练习

(1)成正比例、反比例的对比练习。笔记本的单价、购买的数量和总价如下表:

1

数量/本

20

30

40

50

60

……

总价/元

30

45

60

75

90

……

2

单价/元

1.5

2

4

5

6

……

数量/本

40

30

15

12

10

……

在表1中,相关联的量是              随着     变化,     是一定的。因此,数量和总价成     关系。 !

在表2中,相关联的量是              随着     变化,     是一定的。因此,单价和数量成    关系。

将获得的新概念推广到其他的同类对象中去,是概念运用的过程,也是进一步理解概念的过程。表1是成正比例的量,表2是成反比例的量,这种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对比,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正比例、反比例意义的认识,对正比例或反比例中两种量变化趋势和规律的把握。

(2)成比例与不成比例的对比练习

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哪些成正比例,哪些成反比例?哪些既不成正比例也不成反比例?

①圆的直径和周长。②小麦每公顷产量一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③书的总页数一定,已经看的页数和未看的页数。

这一类型题比较抽象,学生只有对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才能正确地作出判断。这样的练习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各种量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能力。此题型在新授课上还只是让学生初步接触,重点训练还要放在练习课。

(3)从生活中寻找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实例,进行对比练习

举例练习是概念巩固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让学生独立找生活中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实例, 可能有一定难度, 我们可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此练习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两种相关联的量,当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且它们的比值总是一定。我们就说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在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时,我们一要看两种量是否相关联,二要看一个量是否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最后看比值是否一定。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菱港北路68号 E-mail:wjcd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78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